8月25日,以“共享科技 共促融合”为主题的“山海智——黔台青年师生科普嘉年华”活动在贵阳启动,来自台湾新北市南山中学的师生代表和贵阳市第一中学学子齐聚一堂,通过科普微课堂、科创成果分享、互赠特色礼物等环节,上演了一场跨越海峡的科技与人文交融的青春盛会。
活动现场
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贵州科技事业加速发展,从中国天眼仰望星空到大数据产业在黔中大地生根发芽,从喀斯特地貌的生态保护研究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处处都有科学的身影,处处藏着知识的乐趣。希望黔台青少年学子借助省科协搭建的“山海智”活动平台,共叙山海情深,激扬青春活力,展现更大作为。
台湾代表团团长、东吴大学物理系名誉教授刘源俊表示,贵州在天文、大数据、桥梁建设等领域的成就世界瞩目,他和代表团成员将把握机会,在接下来的行程中认真感受贵州发展脉搏。
科普微课堂环节,贵阳市第一中学通用技术教研组长、科技创新和竞赛辅导员段俊松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普教育初探》为题,介绍了学校丰富的科技课程体系。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普教育需注重数据积累、算法学习与算力支持,而贵州作为大数据中心,为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科学月刊社总编辑曾耀寰从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特性,到光谱分析在天文研究中的应用,用皮影戏、日食观测等生动案例,让师生们直观感受光学科技的魅力。
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科学月刊社编辑委员金必耀以《我把分子变大了:串珠化学》为题,分享如何用传统串珠工艺搭建分子模型,将微观化学结构转化为可触摸的实体,这种创新教学方式曾在多所高校开设课程,甚至吸引幼儿园到大学不同年龄段学生参与,打破了科学教育的年龄与专业界限。
活动现场
贵阳市第一中学科创中心负责人、贵州省中小学科学教育专家、资深科技辅导员和琴分享了对特色科技教育如何激活学生潜能的思考。她表示,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要通过丰富的、有趣的体验,点燃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
学生代表交流环节,来自台湾新北市南山中学学生王邇潔表示,贵阳一中的学习氛围和同学们的精神风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詠翎则从科普微课程深受启发,把“如何发挥创意去善用人工智能”作为自己的课后思考题;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最高奖项获得者、贵阳市第一中学学生杨予墨分享了自己的参赛历程,鼓舞同龄人注重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据悉,在黔期间,台湾代表团还将实地走进中国天眼、天空之桥桥梁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特色村寨及古镇等参访考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