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随着高考录取结果的持续发布,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派驻遵义市余庆县白泥镇魁龙村第一书记诸发会、新寨村第一书记苏翔不约而同都在打听一件事——今年村子里的高考学子们是否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省科协近年来设立了教育帮扶基金,专门用来奖励帮扶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该基金设立以来,已有27名大学生获资助。除了教育扶持,省科协的帮扶干部还忙着推进产业、对接项目等工作,他们一茬接着一茬实干,赓续着省科协不变的帮扶初心。
2011年,省科协积极响应号召正式结对帮扶余庆县。这个对子一结,就是14年。
省科协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前往帮扶村调研产业发展情况。
14年来,省科协始终以高质量党建作引领,持续加强组织保障,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多年如一日与余庆携手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接续用力不松劲,在深入基层一线中炼真金
“就是想让他们的生活过得好一点。”“要让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民更富。”“要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省科协派驻新寨村的同志们始终用实干和实绩践行着各自的承诺。
田海军是最先到新寨村开展帮扶的。“我是2014年2月底到新寨村开展帮扶的,那时我刚从部队转业两个多月,虽然在部队工作了28年,但驻村帮扶却是一名新兵。新寨村山高路远,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记得那时我开车在村子里走访的时候会车都很困难。”田海军回忆道。
他进村入户搞调研,邀请专家搞论证,与大家齐心协力找路子,确定新寨村走建设宜居宜游美丽村寨的路子。
目标确定,就抓落实。田海军拿出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想方设法筹资金、找项目,开展环境改造,修建通组路、停车场,让新寨村同心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省科协组织专家参观余庆县龙溪镇红军社区早熟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展示基地。
而刘军开始驻村帮扶的时候,那时的新寨村还是省级一类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很重。通过开坝坝会发动群众,请专家搞技术推广,刘军走村串寨,深入田间地头,丈量村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条田坎,积累下4万多公里的里程数终于兑换成了乡亲们的幸福指数。
“如今回望驻村帮扶的那段岁月,依然觉得是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这份记忆让我倍感荣幸,也始终珍藏于心。”刘军感慨道。
2021年5月,曾容从刘军手里接过了帮扶的接力棒。有事无事在村里转一转、看一看,是曾容摸清村情村貌的土办法,常到老乡家里坐一坐、聊一聊,是她洞悉村民思想动态的“暖心招”。
18个村民组、426户人家,这是至今还烙印在曾容脑海里的数字。
“驻村帮扶期间,正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如何让前人栽的‘树’枝繁茂密,并开辟新的增收渠道是摆在我眼前的最棘手的两个问题。”曾容说。
与乡亲们想到一块儿、干到一块儿,把破解困难阻碍当作锤炼为民服务本领的“磨刀石”,带着这样的干事初心,曾容在驻村帮扶期间遇到的种种难题,最终都迎刃而解。
14年深耕不辍,省科协先后派出10支驻村工作队、40余名骨干,在余庆县白泥镇、龙溪镇等5个村寨接续奋斗,让帮扶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以钉钉子般的韧劲为余庆县及挂帮村的发展倾注了深情,注入了动能。
这些点点滴滴,时任余庆县的科协主席汤胜发看在眼里,“从带领群众奔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余庆县乡村日新月异的背后,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省科协帮扶干部。”
帮扶不断档,投入不减力。2025年,省科协新选派的干部接过驻村帮扶的接力棒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带领工作队履职尽责,不辜负组织期望和群众期盼。”省科协派驻新寨村第一书记苏翔和挂任余庆县委副书记的蔡剑斩钉截铁地表示,他们将在余庆这片土地上不断续写科协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新篇章。
全心全意解民忧,在回应急难愁盼中见真情
走进余庆县白泥镇魁龙村,眼前房屋错落有致,村寨干净整洁,道路宽敞平整,两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曾经,这里因为位置偏、地势高,出行只有泥泞的土路。
要想富,先修路,省科协驻村工作队接续奋斗、发动群众齐心共建,一条4.5公里的产业路让组里20多户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从通组路、供销社、科普广场到太阳能路灯等修建,都离不开省科协的持续帮扶。”说起村容村貌靓起来的秘诀,魁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连军说。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助力。为给村集体经济发展插上科技翅膀,2022年9月,在省科协派驻魁龙村第一书记马炯的张罗下,魁龙村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村科协组织——魁龙村科协。
“魁龙村有3600多口人,村科协精心筛选出50余名会员,他们中有村里的种植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村民组长等,靠着这样以点带面的法子,让争取来的资金和项目更扎实地落地见效。”马炯所言非虚,他驻村帮扶的两年时间,争取并组织实施了110万元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帮扶项目:拓宽通村路,新修产业路,翻新改造旧房危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维修沟渠,资助贫困学生,修建休闲活动中心,购买现代化办公设备……让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省科协为余庆县白泥镇新寨村新入学大学生颁发奖学金。
新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炆烜同样见证了省科协驻村干部帮扶后给新寨村带来的变化。
10年前的白泥镇迎春村,村子里的68户村民因居住地方偏远,看病难、上学难。后经省科协协调资金,在迎春村青菜沟组修建了“小康示范寨”,让他们搬离落后不便的居住环境。
省科协还专门设立专项资金,针对帮扶村中突遭疾病和意外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无人照顾的未成年人开展帮扶。
自开展结对帮扶以来,省科协领导班子成员深入余庆调研指导150人次,8个党支部近1000人次党员干部参与结对帮扶,累计出资和协调基建项目资金超2000万元。一项项惠民工程在余庆落地见效,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村民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困难。
群众的急难愁盼事儿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
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精准发展产业中出真招
说起村里发展的产业,吴炆烜如数家珍,“村里的主要产业李子、白茶、渔业和养殖发展,都离不开省科协的扶持。不仅有资金帮扶,还有农业专家悉心指导,手把手教会。”
为了让产业兴旺、质量兴农,省科协积极推动帮扶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邀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因地制宜、量身定制产业规划,确定发展方向。魁龙村因地处一级饮用水水源地,发展产业更要注重水源地保护政策,省科协指导当地发展李子种植,种植了700亩高效生态的李子精品水果,目前已挂果并产生经济效益。
同时,省科协充分发挥科协系统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才优势,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种植养殖模式,实施科技致富“二传手”项目,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大幅提升村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水平。
目前,新寨村产业多元发展,有李子700多亩、白茶300多亩以及1个生态养鱼基地。接续帮扶发展的产业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百业兴旺。
新寨村的多元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以我们种植过的红丹参为例,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精准的技术维护,最终以失败告终。”吴炆烜说,后来在省科协驻村干部的各方协调和帮助下,通过精准施策和技术帮扶,才让村里的红丹参得以持续发展。
除了输入资金项目,省科协更注重激活产业的内生动力,让产业具备“造血能力”。驻村干部马炯主动对接当地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推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省科协帮扶的余庆县白泥镇魁龙村辣椒烘干生产线源源不断烘干刚从田地里收来的新鲜辣椒。 邹林 摄
进入夏季以来,魁龙村垚鑫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辣椒烘干厂设备一直在满负荷状态运转。“烘干设备是省科协投资,帮助村里建设而成的。”烘干厂负责人彭远智说,附近村民和种植大户所种的辣椒都在这里进行烘干,然后再通过合作社渠道售出,有效解决了辣椒存放时间短和销路的问题。
驻村干部还带着村民们一起栽种了5000余株苗木花卉,建设最美乡村科普大道,开发出魁龙山泉惠民取水点。品龙泉、游魁龙的乡村旅游新面貌已初见雏形。建设魁龙村科普惠民中心,组建科普志愿队伍,“科普研学+特色旅游”的模式也在初见成效。魁龙村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一二三产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
回顾帮扶的14年,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朱洪波说:“在驻村帮扶工作中,省科协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担当,坚决扛起应尽之责。始终扎根乡村沃土,深耕驻村帮扶,以精准施策全面落细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期盼,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贡献了科协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