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黔南州科协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积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新格局,不断增加科普经费投入、强化科普能力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丰富科普服务供给,推动科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科普之翼”越来越强劲有力,为黔南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开展“地质微科普馆乡村校园行”活动
数字的上扬,折射出黔南科普能力的提升
2022年,都匀、福泉、龙里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2023年,黔南州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8.9%(2024年数据待省公布),较“十三五”末提升2.6个百分点。
近三年,培育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3个,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1个、省级19个、州级37个、县级50余个,农村中小学科技馆13个。组织实施科普项目52个,投入项目资金597万元。
全州科协系统通过“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普活动,每年服务基层群众达10万余人(次)。黔南州科协连续两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尽管科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黔南山区深处,人口居住分散,科普覆盖面不足,科普资源仍是“稀缺品”,特别是偏远地区和特定群体中的科普缺失,成为制约黔南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的关键瓶颈。
如何补齐基层科普短板?在此背景下,黔南州科协联合黔南州农业科学院联合申报并高效推进“2024年贵州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科普信息化机制(渠道)建设”项目,积极探索科普传播新途径,力图以信息化为翼,实现科普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广泛共享,寻找一条适合本地区科普工作的新路径,让科普工作步步“出圈”。
全媒体传播矩阵,让科学知识触手可及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普及和传播方法手段发生巨大变化,也对科普资源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普的方式正从原来“灌输”式科普向“需求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式科普转变。
新的传播环境下,如何提升科普能力?黔南州科协深入推进新时代科普信息化,让“互联网+科普”驱动传播方式创新,传播渠道更多、科普内容更丰富、参与互动更踊跃,真正让科学知识走入生活。
2024年,黔南科普工作者们利用动画视频这一生动直观的形式,让科学知识“活”了起来。项目启动之初,黔南州科协、黔南州农科院与黔南州融媒体中心深度合作,精心策划并制作一系列涵盖农业技术、应急安全、卫生健康等内容的科普动画视频8个,上传至“动静贵州”“看黔南”“学习强国”以及都匀市公交车载视频系统播放,让科学知识走入生活。
此外,还注重文字传播的力量,组织挖掘采写黔南州一线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在多彩贵州网、《黔南日报》等媒体刊载,编写《赋能高质量发展 科技工作者在行动》一书,收录优秀科技工作者25人,通过典型宣传,凝聚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共同奋斗力量,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立足岗位作贡献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科技人才出圈又出彩。定期在“黔南微科普”微信公众号策划刊载优质科普文章,内容涵盖前沿科技、科学知识、科学家精神等多个领域,累计发布文章213篇,阅读量 27200余次,超过1200人次分享转发文章内容,公众号新增关注1700余人。
为了让科普教育惠及偏远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学生群体,州科协发挥科普大篷车“小型科技馆”、机动灵活的优势,组织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走进基层一线,送科普服务上门。
流动科技馆深入山乡田野,科普大篷车跨越万水千山,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不断下沉,将科普服务的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在街道社区、田垄阡陌,点燃人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
2024年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科普大篷车“毗邻同心湘黔桂 科普点亮民族村”主题活动
2024年,贵州科技馆联合广西科技馆、南宁市科协、河池市科协开展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组织两省市科普大篷车、科普志愿者走进罗甸县、独山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为当地师生和群众带去科学表演秀、科技馆流动3D影院、科普展等系列科普活动,活动参与师生、群众5000余人,现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万余份,活动互动小奖品2000余份。结合“富矿精开”战略,联合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组织地质科普志愿者30余人,走进罗甸、平塘、三都、荔波县的6所学校,举办为期5天的“地质微科普馆乡村校园行”活动,为学校师生带去精彩的科普活动,惠及7000余名中小学生。联合贵州师范大学、贵省气象学会组织科技工作者到平塘县克度中学开展主题为“星辰映校园 科学启未来”的FAST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联合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及主场宣传活动,联合黔南师院科普志愿者面向青少年儿童开展“中秋观月”天文科普体验活动。参与由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科技馆联合主办的“毗邻同心湘黔桂 科普点亮民族村”活动,走进贵州三都、湖南靖州、广西三江三地民族地区,为近万名中小学生带去科普盛宴。举办“科普大篷车民族学校行”活动,全年开展科普大篷车、科普志愿者进基层活动100余场,服务基层群众5万余人次。
线上线下相融合,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为提高科普效率,黔南积极开展有形、有声、有趣的科普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体验等形式,让新技术、新手段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提供新速度、新赛道,打造新时代大科普发展格局。
在线上,黔南州科协整合群团组织、政府部门、学校和科研机构(高校)等相关部门资源,探索开展“天眼课堂”线上讲座,尝试建立一条可以打破空间限制的科普传播渠道,让基层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师生也能近距离接触知名科学家,感受科学魅力。2024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讲座选题、专家选择、直播方式上优化调整,联合科技、教育等部门举办“天眼课堂”线上讲座3期,先后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研究员姚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聂跃平、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卢宝荣线上授,吸引全州师生、科技爱好者94000余人在线收看。
黔南州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现场
在线下,举办各类科技赛事,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走进校园,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热情,弘扬科学家精神。黔南州科协牵头举办第十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贵州赛区黔南州赛,来自全州350余支队伍,700余名学生参赛,评出州级一、二、三等奖60个。举办首届黔南州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吸引来自全州各中小学的174支队伍参与、361名中小学生同场竞技。举办黔南州第二届弘扬科学家精神演讲大赛,收到推荐作品245件,在瓮安县举办州级现场决赛,决出一等奖15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45名。为培养我州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联合州教育局、团州委、州妇联举办2024年黔南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收到全州各学校报送作品305项,2024年底在都匀举办了现场终评赛。
壮大信息化队伍,夯实科技创新的“塔基”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需要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工作队伍。黔南多措并举,培养壮大科普人才队伍,让一批能做科普、愿做科普的专业人才脱颖而出。
为提升基层科普信息化能力,州科协为各县(市)科协采购配备手持云台、线上视频系统等设备,并举办全州科协系统科普信息化培训,邀请专家、科普志愿者代表授课、内容涵盖科普信息化策略、新媒体运营、科普中国平台使用等,有效提升了科普队伍的业务能力。广泛动员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社会热心人士参与科普工作,积极推广科普信息员注册,编织科普传播网。与黔南医专、黔南师院等高校合作,组织开展科普信息员招募活动,年内新增注册科普信息员9200余人。这些科普信息员活跃在社交媒体、社区论坛、学校班级等各个角落,成为科普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有效扩大了科普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林萌 审核:陈梅)
黔南州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赵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